乳品禁鲜令延后纸业巨头浮头暗战开始1
乳品“禁鲜令”延后纸业巨头浮头“暗战”开始(1)
在最新的“禁鲜令”博弈中,“巴氏奶”突然将了“常温奶”一军,记者昨日获悉,原定今年10月1日实施的“禁鲜令”将被推后到明年6月1日正式执行。
“禁鲜令”延后
近日,华南乳品企业均收到一份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通知,虽然该文并未特别提到“禁鲜令”执行时间将延迟,但各企业还是领会到了这个重要观点。通知中提到,只要企业的预包装食品标签符合1994年、1992年颁布的《食品标签通用标准》和《特殊营养食品标签》,可以适当延长使用期限,但最终期限不得超过明年6月1日。
业内人士称,按原来被称为“禁鲜令”的《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(下称“通则”)要求,今年10月1日,原来以“鲜奶”为卖点的“巴氏奶”将不得再在包装上标“鲜”字。
“原本‘常温奶’是要在10月1日坐等‘好戏’上演的,但是,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突然通知,说明支持标鲜的‘巴氏奶’阵营在最后关键时刻还是起到了影响作用。”另一知情人士透露。
就是否“禁鲜”这个问题,国务院有关方面也有两种不同意见,目前支持“巴氏奶”的专家与企业正在不断做说服工作。“这次以延期的手法平衡两种意见后,估计明年还极可能出现对‘巴氏奶’更有利的局面。”
背后集团的较量
“禁鲜令”表面博弈的双方是“巴氏奶”和“常温奶”,而其实与它们分别同坐一条船的利益方还有国际纸业(简称IP)与利乐两大跨国包材供应商。利乐为中国“常温奶”阵营的中国乳业巨头伊利、蒙牛提供UHT无菌纸包装,而IP为“巴氏奶”战线中的燕塘、新希望、三元,生产“屋型”鲜奶包装。
中国乳企每年销售额最多不过百亿元,行业利润率不到5%,但为它们提供包材的巨头,其全球销售额却以数十亿欧元计,利润率高达20%左右。相比之下,“禁鲜令”对两大包装巨头的利益而言,显得更为直接。
1979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利乐,从其为伊利推出第一个“常温奶”包装开始,现时占据了中国市场70%~80%的绝对份额,每年为中国市场提供100亿个乳品包装。而除做“指定动作”的产品供给外,利乐还会与客户在市场开拓与产品营销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,并共同制定出双方共赢的包装解决方案。利乐向中国饮料食品生产商提供的生产线高达1万多条,几乎都是这种紧密营销发挥的巨大作用。
而1994年才来到中国的IP,在利乐无菌包的绝对优势下,坚持把常温包装业务卖掉,专注于为纯鲜液态产品提供“屋型”包装。去年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的《通则》,对“巴氏奶”则是当头一棒。因为《通则》一旦实施,售价一直较高的“巴氏奶”将失去卖点,与“常温奶”的争夺极有可能不战而败。
声明:
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,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
- 上一篇:新型助留剂及其应用
- 下一篇:海外工程机械企业一周要闻速览7207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