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中国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生产线会说话能思考
探访中国首个工业4.0智能工厂实验室:生产线会说话能思考
原材料放入电子托盘中,材料属性等信息即被托盘中的电子芯片记录,机器人将原材料放入数控设备后,自动识别材料信息根据订单任务加工成型;成品完成后,智能照相机将对其进行拍摄,产品尺寸、完成质量等信息再度被写入电子芯片;另一个机器人自动识别电子芯片信息,将合格品放入成品货架……
佛山制造业正努力探路工业4.0,如何把智能生产从概念变为生产实践,工业4.0又将对传统生产模式带来哪些改变?前日,佛山日报记者来到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,探访国内首个工业4.0―智能工厂实验室。在这样一条智能化生产线上,人、加工件与机器可以进行智能通讯和协同作业,同一条生产线能够同时生产各式不同的产品。
生产设备之间能“交谈”
在同济大学工业4.0实验室中,记者看到机器人、数控加工设备、机器人滑行导轨、变频传送带、智能照相机、服务器、控制软件和服务软件等一系列硬件设备、软件支撑构成了一条智能生产线。生产线上的加工件、硬件设备和人之间能够互相感知和交流,是一条“会说话”、“能思考”的生产线。
依托于射频技术,原材料从进入生产流程开始,电子芯片就会不断记录各项生产信息直至产品成型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,芯片中的数据不断被硬件设备感知。设备之间也会对诸如“材料是何属性”、“如何进行加工”、“产品是否合格”等内容不断地进行“交谈”,并作出具体的生产操作。
“传统的生产制造,就像人们拿着一张体检表去体检。你会不断询问护士不同的项目要到哪个科室检查,每个科室怎么走?效率很低。”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介绍,生产线中的电子芯片就像是产品的“智能体检表”。这张“体检表”将不同工序的设备互相联通,每一道工序应由谁操作、如何操作、操作是否合格,设备自己会交流、决策。
一条生产线上产品各不同
“会说话”、“能思考”的智能生产线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,还将建立起高度灵活、快速反应的个性化生产模式。各加工工件携带的电子芯片内置了所有用户定制化的加工任务,它可自行与机器人、机床等加工设备进行通讯,同时完成不同的定制任务,并可智能检测产品质量。
这意味着,在工业4.0时代的生产线上,同一条生产线上能生产来自不同订单、不同设计的产品。“同时,企业随时可以获悉产品的生产情况,假如突然想给产品加些其他的个性设计,马上在线下达任务,生产线即时做出反应。”陈明表示,这种方式改变了原有大规模的批量生产,实现了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,使生产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加快。
- 上一篇:药品包装与消费者瞬间沟通的艺术
- 下一篇:印刷不景气广州多数印刷厂掀起新一轮转型